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04 07:03: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全世界均已实现了对外开放
④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趋势图可以看到两条曲线变化:一是关税平均水平的下降,二是世界贸易总额持
续增长,而这两个趋势反应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故选项①②④是正确的。选项
③中“全世界均已实现对外开放”的表述绝对化,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参考答案:
(1)大势: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答民主化)(2分);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答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化)(2分)?(评分说明:如果回答,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给1分,单独回答某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不给分。)
保守对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2分)(评分说明:仅回答“重农抑商”只给1分)
进取政策:殖民扩张(或答拓展世界市场)(2分)
评分说明:如果回答重商主义或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给1分,同时回答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给2分。
(2)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分)(评分说明:其它答案不给分)
意义: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或答维护独立与主权)(2分);
经济上有利于赢得苏联援助(或答为工业化运动创造条件;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
外交上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避免外交孤立。(2分)
(3)判断不准确(2分);
史实说明:一方面,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2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以苏联为例)或遇到曲折(以中国为例)。(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2分)
评分说明:所做判断和史实说明须保持一致。只做判断且判断的结论正确而不答史实给2分。
原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冷战局面结束(或答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国内形势,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或答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明清时期世界潮流在政治上表现为政治民主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工业化,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并向外拓展;第二小问,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不断对外扩张,此时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第一小问,新中国成立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敌视政策,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第二小问,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意义从政治上巩固政权、经济上获得援助、外交上打破西方孤立等三个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对比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黄金阶段”的出现,以及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错误的;第二小问,20世纪80、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韬光养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工业为主导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小火轮船、独轮车、火车客车反映了新旧交通工具并存,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新式工具的出现推动了人民出行生活的新变化;在近代社会,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
材料2:

?
材料3: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分析材料1,指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概括材料3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不论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小学教育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3分)
(2)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4分)
(3)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郑观应所叹史实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体现了“商战”思想
D.推动了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