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04 07:03: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没有人知道这次流感的源头,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1919年中期消失,但它消失时,这场破坏力极强的流感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1918年至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男人、女人由于高烧而病倒,然后在几天内死亡。
材料2:1981年,医学专家第一次在纽约和旧金山的同性恋者和静脉注射吸毒者身上发现了艾滋病毒……到2003年末,携带艾滋病毒的人口达到了3780万,从这种疾病出现开始,约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以上材料均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3: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12月30日公布的最新疫情通报,截至2009年12月27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220人死亡。其中美洲地区死亡人数最多。
材料4:“第二次浪潮各国政府仍然盲目地不惜一切代价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极度‘增产’甚至不顾破坏生态和社会的危险”。 “对地球生物圈的破坏也许是无可挽救的”。 “由于基于征服自然的原则,由于它的人口的增长,它的残忍无情的技术,和它为了发展而持续不断的需求,彻底地破坏了周围环境,超过了早先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1918——1919年大流感扩散的原因是什么?概括材料1中所反映的这次大流感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1、2、3,你认为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与1918——1919年大流感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疾病传播三者的关系,并从疾病传播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4所述问题给人类发展带来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上述挑战,你认为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扩散原因:通过陆路和海上贸易蔓延。特点:传播范围广。原因:高效率的交通运输(汽车、火车和轮船);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各地的联系非常密切;人口流动频繁。
(2)共同点:起因不明;传播范围广;受感染的人数多,死亡率高。
(3)关系: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经济全球化会引起人口的全球流动;人是传染病毒的携带者,人口的全球流动又必然引发疾病的全球传播;疾病的全球传播又会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人口流动。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疾病的全球流行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们有可能调动全球的力量和资源来对抗疾病。
(4)教训: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5)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发挥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今天的全球化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日益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材料一:《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2049年,相信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白海军的“全球化”观点与今天的全球化着眼点有何不同?二者的共同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材料二中的全球化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概括说明“全球化”对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素: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兴起。
(2)历史依据: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开辟新航路,打破了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3)不同:作者的全球化着眼于世界各地政治和经济联系加强,而今天的全球化主要指在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4)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对中国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西方学习;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李贽用戏谑嘲讽的语气来谈孔子,反对把孔子思想当成绝对的思想权威,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否定,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49-1954年实际上执行我国最高权力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政务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辜振甫因癌症导致肾脏等器官衰竭,于2005年1月3日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至此,曾对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汪辜会谈”成为了千古绝唱。请问,汪辜会谈是从何时开始的( )
A.1992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6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 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双方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1993年“汪辜会谈”开始。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