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6:55:49
1、判断题 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WTO的前身是
A.欧佩克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关贸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关贸总协定是当今世贸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1947年建立,在1994年发展成为世贸组织。故选C。A项是石油输出国组织;BD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目前拥有158个成员国,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区域集团化组织相继成立。对这些组织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竞争加剧的结果
B.区域集团化组织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其负面影响较突出
C.经济全球化是建在共同市场上,区域集团化以相似社会制度为基础
D.现在经济全球化进展日趋缓慢,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加速发展势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二者的关系是区域集团化体现和深化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不同区域集团化组织的竞争态势,当然区域集团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遏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发展,所以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要求,B C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争,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适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本题解析:
此题是一道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了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新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属“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教材当中并没有直接的阐述,只能根据教材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战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理论思考,结合设问,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市场经济和世界性货币体系最终将推动全球化成为形式,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497年葡萄牙的达·伽马率领船队远航,到达印度的卡里卡特,从此开始了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全世界的帝国。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灾难,由欧洲主导的全球化开始动摇了。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1)依据材料二指出克莱德论述的两次全球化的各自特点。(4分)并分析导致全球化出现阶段性变化的因素。(2分)
材料二?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能够执掌和供应血液者,自然占据了先机和强势。什么样的“血源”令众生趋之若骛?它必须产生于健全而完备的肌体——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若是染上循环裂变债务而无可救药的“艾滋”病毒,还强绑上大家“输血”,只会共赴黄泉。同时,该“血源”应该是O型——即具备独树一帜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可行的措施使美元成为O型“血源”(4分)
(3)面对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和世界性货币体系的冲击,结合史实指出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2分)
参考答案:
(1)①特点:第一次全球化:始于新航路开辟;以欧洲国家为主;(1分)建立大帝国。(1分)
第二次全球化:始于二战以后,由美国主导(1分);建立全球性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国际贸易增长迅速。(1分)②原因:大战对欧洲的摧残;经济危机的打击;先进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美国对欧洲和日本重建的作用。(2分,答两项即给分)
(2)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恢复银行信用及工农生产,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1分)二战后期(1944年),由美国牵头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融汇兑制度,(1分)根据会议决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分)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1分)(本题总评分以答到要点为准)
(3)措施:①积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国内因素,积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1分,答一项即给分)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市场的竞争。(1分,答一项即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问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和发展历程原因。第二问考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面对大危机采取的措施,进而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第三问考查了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是不可能的。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的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二战后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态度,与二战初期相比不同是什么?
参考答案:(1)经济因素——西欧走向联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因素——既要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压力的需要;关键因素——法德和解。(6分)
(2)材料二表明随着欧洲走向联合,它们开始在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竞争,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的马首是瞻。(2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再结合政治、经济因素回答原因。。
(2)注意欧洲走向一体化的意义,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
点评:欧洲一体化是高考的重点之一,应该从背景、过程、影响三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是本节的难点,要参考本课前言中舒曼计划来理解。从欧洲的联合中认识到“和平,发展,统一”是时代的主流,从法德恩怨的消除认识到“尊重差异,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欧共体经济力量的强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格局逐渐走向多极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