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04 06:55: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
铁路是各国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交通运输的骨干。铁路建设的发展,关系到各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不得已而附搭洋股,则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具禀时须声明洋股实数若干,毫无遁饰字样,并不准于附搭洋股外另借洋款以杜蒙混而慎名。实倘有蒙混开办,一经查实随时注销撤办;华人请办铁路,如系独立资本至五十万两以上,查明路工实有成效者,由臣部专折请旨给予优奖以资鼓励。其招集华股至五十万两以上者,俟路工告竣即按照臣部奏定十二等奖励章程核办;无论华公司附搭洋股者,洋公司附搭华股者,地方官均应一体保护,惟不得干预公司办事之权。至公司遇有亏蚀,应悉照中国国家所定条律办理,国家例不偿补。
——清政府1903年《商部重订铁路章程》
材料二?第3条?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对任何特定的个人、商社、企业、公司或地方,或任何特种运输,不论在任何方面给予任何不正当或不合理的特殊优惠或利益,……或不合理的损害或不利,均是违法的。
第5条?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与任何其他公用承运人或承运人就不同和竞争性铁路的货物的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或就这种铁路的净利润的总量或部分进行分配,均是违法的。
第12条?所创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注:委员们由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由总统任命)有权调查受本法条款管辖的所有公用承运人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使它知道其运营的方式和方法,……
——美国1887年《州际商务法》
材料三?合资建设铁路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国家对合资铁路实行特殊运价,并给予其他必要的优惠政策;合资铁路公司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偿本息和自我积累。
——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美政府对于铁路业规定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10分)


参考答案:
(1)(15分)同:政府通过立法对运营企业进行干预
异:清政府:华商兴办铁路则给予鼓励;外商附股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不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美国:运价应该公平合理;禁止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成立委员会监督企业运营
背景:清政府: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清政府认识到铁路重要;清政府无力修筑铁路
美国:铁路公司的价格战影响经济稳定性;铁路公司垄断经营损害公共利益;
(2)(10分)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铁路的要求;加快我国铁路建设速度,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对传统的铁路建设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是深化铁路改革的一条新路;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政府都曾经对修筑铁路事业进行国家的干预,但是二者干预的角度并不一样。清政府鼓励民间资本修筑铁路,如果不得已搭附洋股,也不要超过华商所在的份额。美国则主要关注的是美国的铁路价格战的问题。中美两国对铁路干预的不同反映的是国情的不同。(2)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合资建设铁路对于推动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深化改革的一条新路。只要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91考试网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者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朱熹的观点。指出宋代儒学至此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它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5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吴虞的观点?(1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5分)
(2)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各有其理;三纲五常也是理的表现(2分答出两点即可)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性。(3分)
(3)同意: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打倒孔家店”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需要。不同意: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能一概否定。(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给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结合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第(3)问,这是开放型的题目。主要根据史实来论证你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斯大林指出:两年半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增长,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荣”的胜利歌,“普遍”叫嚣苏维埃国家“必定灭亡”、“必定崩溃”。反而现在,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大量工人失业,群众陷入贫困……当此之时,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反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失业人数日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日益高涨,五年计划提前到四年完成……
——吴恩远《苏联社会主义体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诱因。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欣欣向荣”景象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种景象背后潜在的问题。(6分)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现代化的萌动”。根据材料二,概括这种“萌动”出现的原因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萌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向现代化。(8分)


参考答案:
(1)表现:摆脱了粮食困难;9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分,任答三点即可)
问题: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企业和地方积极性受到压制。 (3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近百年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探索;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侵华;苏联经济崛起。(3分,任答三点即可)
特点:出现社会主义倾向。(2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共内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日本的侵略。 (3分,任答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1)本问考查斯大林模式知识点,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失业人数日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日益高涨,五年计划提前到四年完成。”第一小问应从农业和工业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实际查的斯大林的模式的弊端,回答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即可。
(2)关键信息: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第一小问考查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原因,依据时间信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因素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依据“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归纳;第三小问同样依据时间论处从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分析,但应是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如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C.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②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启动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中央推出的。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