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5-31 09:01: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后人概括的“三纲五常”是由谁最早明确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董仲舒最早提出了三纲五常,D正确,BC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键是AB。尽管B项也有道理,但题干材料的落脚点是最后一句“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即信息技术对国家民主政治的影响,故A项最佳。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造成这些弱点的原因何在?
(2)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有什么重大意义?
(3)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简要分析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在外来刺激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条件下开始的,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投资规模小、发展畸形,重工业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
首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且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其次,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从轻工业起步,列强掠夺中国的矿产,更使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再次,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带有严重的半殖民地色彩,不仅在资金、技术上有严重的依赖性,而且大多数为外国资本服务,依赖外国的市场。故而民族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2)决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八大:强调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重申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是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的成功探索,为我国在二十一世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3)在充分认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本题解析: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中共制定了一五计划,工业化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主要是中共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收回了领海主权
B.加强了海军建设
C.有利于提高海洋意识与维护海洋权益
D.遏制了列强对我国渔业资源的掠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划定捕鱼区建议,区别近海和远洋”“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的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有利于提高海洋意识与维护海洋权益,故C项正确;A项中的“收回了”,B项中“加强了”,D项中的“遏制了”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11年2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再次到台湾访问,与海基会及有关单位商谈合作事宜。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流活动始于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D.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