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5-31 08:32: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
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三教合归儒”      ④ “三纲五常”、“孝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③“三教合归儒”是直到后来魏晋时期才出现的一个思想观点,当然也就是不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所以本题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D。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明清之际,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此( )
A.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衰弱
B.代表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C.表明了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滋长
D.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D.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心见性之”是理学探讨的范畴,因此他并不痛恨早期孔孟儒学“六艺之文”、“ 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排除A。明朝灭亡的根源是政治的腐朽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排除B;顾炎武认为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也就是说空谈理学误国,因此他主张经世致用,故选C。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从材料中看,这段话中的真知是如何获得的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