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8:11:48
1、综合题 (25分)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 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嶂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文化,但其文化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文的真谛,反映了人性的本真要求,特别值得 称颂的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文化主流的发展注入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内核,而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嶂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数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时顾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体现了“工商立国”的思想
B.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C.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D.肯定了商人的作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但并未占据主流,主流思想仍是重农抑商,,排除D项;这只是思想的萌芽,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所以并没有奠定“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排除A项;C项说法与题干无关。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表现:将认识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尊崇理性,追求自由。(2分)
(2)不同:宋朝理学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西方文艺复兴提倡思想自由。(4分)
原因:中国的理学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官僚政治,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文艺复兴服务于新兴资产阶级.以商业经济为基础。(4分)
(3)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的思想运动;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传统思想批判封建专制统治。(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原因: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传播;对中国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与落后。(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再现能力。据材料“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可以看出是从自然到人,同时就所学知识可知,在此之前还有从神到自然的发展阶段。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据史料“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和所学可知,中国政治上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上的儒家思想,经济上是小农经济;而同时期的西方是从传统向近代过渡,思想上是文艺复兴,经济上是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有效提炼能力,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的形象不断变化,时好时坏;主要是西方解读中国的时候主要是站在自身的立场,找到适合自身的话语;同时还犹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开始了理性的思考,不在是人云亦云,对中国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
B | 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 拿破仑建立了民主制度 |
C | 鸦片战争后中国大城市流行欧式裙子 | 西方生活方式正逐步渗透到近代中国国民生活中 |
D | 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产出全世界小汽车总量的85% | 美国工业化程度最高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由此得不出结论“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故C项符合题意;从小汽车产量得不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结论,故排除D。所以应选C。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风俗的变迁·服饰的变迁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武帝时代的大创造。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阐述办学宗旨时云:“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科举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然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道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唯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简表
书院 | 正蒙书院 | 格致务实书院 | 求是书院 | 两湖书院和经心书院 |
教学 内容 | 国文、地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 | 天文、地舆,吏治、兵法、格致、制造 | 各种西学、算学、外语 | 经学、史学、地舆、算学、外政、天文、格致、制造 |
参考答案:(18分)(1)培养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或重建知识分子的道德价值观);强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4分)变化:古代注重经学(或儒学、人文科学);近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4分)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4分)
(2)古代: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近代:学习西方科技、制度,培养实用人才;现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一方面,材料中的“名儒巨公,皆由此出”指的就是要培养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另一方面,材料中的“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指的就是要强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指的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既要学习人文科学,同时也要学习自然科学。重视学习人文科学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而学习自然科学则是学习西方的产物,所以,中国近代教育有变化体现出特点就是指传统与现代并存、但仍然以传统为主
(2)古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是培养皇帝的奴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加强封建统治者的力量。近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是培养实用人才,例如,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人才等等。而现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则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教育
考点:近代中国教育?晚清教育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和特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