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5-31 07:05: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据此回答题。1.明确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的思想家是2.明清时期出现反对君主独裁的进步思想的根本原因是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5.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6.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F.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G.商品经济的发展
H.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
I.批判宋明理学
G.批判重农抑商
批判君主专制
批判农工商皆本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的《日知录》
李贽的《续焚书》
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参考答案:1. A
2. C
3. D
4. B
5. B
6. C


本题解析:1.“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联系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考点:李贽
点评: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 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考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点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3.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农工商皆本属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如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考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点评:解答否定型选择题,审清题型、题意是解答否定型选择题的必要前提,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1)直选法,根据所学知识,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
4.顾炎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考点:顾炎武
点评: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载:“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5.本题实际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发展过程。注意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考查思想史一定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考点:儒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三种思想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6.汉朝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学说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宋朝程颢、程颐、朱熹等吸收释、道教义,将入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考点:儒学
点评: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儒家思想的观点前后矛盾              B 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三种主张都发展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理学家所谓的“天理”包括哪些内容
①世间万物的本原               ②“三纲五常”等儒家道德伦理     
③“人心”或人的思想意识       ④“气”或世间万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故①正确;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故②正确;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是“理”,故③正确。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的基本概念)。
点评:宋明理学,除了把握其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影响外,:(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不断发展的产物,二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二者的异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2)要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进程中来掌握,认识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发展中的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3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3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
(3)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
(4)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1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1分)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分)
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应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原则;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等)(2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材料一内容非常简单,三句话三个观点。第一句“行仁 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表明观点是主张实行仁政。第二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表明老子的无为观点。第三句“明法者 强,慢法者弱。” 表明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
(2)第二问,本题考查理学发展的特点。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是因为汉唐儒学出现了统治危机,原来的神学思想受到了挑战,所以宋代的儒学家们重新整合了儒学,把儒家的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高度,符合当时的统治需要,后来逐渐确立统治地位。
(3)第三问,材料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
(4)第四问,有关于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内容来分析归纳。李贽是反对神圣孔孟思想的,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关于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的问题,注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问题来分析整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解题注意材料中的信息,当时是“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指的是礼崩乐坏,所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正确的是A项,BCD不 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