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5-31 07:04: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谱牒、文集等三百余种。该书体例严谨、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以下对《资治通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按时间顺序编写
C.经过皇帝钦定,为正史之作
D.取材广泛,侧重于经济、文化等内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A和D排除;正史是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因此C排除。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同时又是一位音乐家,他曾写过许多论述音乐的随笔,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到他对音乐的一些评论。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并把悲哀与欢乐付诸琴韵之中。孔子把琴艺亲自传授给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艺者就达七十二人。他的教学内容,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之秩序,“乐”即取得和谐。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故选A项。
点评:本考点,从考查方式看,以选择题为主,但近几年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型题目的考查力度有可能加大。从内容上看,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等),易于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揭示了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特点
B.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C.突出了国家间平等与和平的愿望
D.避免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恶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强调了国家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平。故选C。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国家利益,故排除A;国家间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有些国家间的关系恶化也是无法避免的,故排除B、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论语·述而》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它体现的儒学思想是
A.鄙视富贵
B.重义轻利
C.取利有道
D.见利忘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义的钱财,即使得到会富贵,我也把他看成浮云。体现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故选B。A项错误,材料并未鄙视富贵,而是鄙视不义的钱财;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反对不当得利,但是并未体现取利有道的思想;D项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
点评:材料出自《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强调要重视道义,反对唯利是图。孔子的这一关于义利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除了孔子的义利观之外,孔子的政治观如主张仁和礼,强调德治,在哲学上对鬼神敬而远之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