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5-31 06:47: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2、判断题  
(12分)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国共合作、和平统一在海峡两岸的呼声更趋高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代表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材料二?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穿越60年历史,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胡锦涛总书记说:“从你们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握手?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同吴伯雄握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共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是什么?材料一中“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其实质指什么?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如何体现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3分)?
(3)在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2分)?
(5)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的基本政策立场是什么?(2分)?



3、判断题  14分)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此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8分)



4、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列各项中,属于世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的是①欧洲联盟成立②1992年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③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④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5、判断题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资产阶级,其决定性的因素是
A.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自然经济的解体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