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5-31 06:14: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纷纷销毁产品。这是因为(  )?
A.大量富余的产品会被国家强制征收作为社会救济物品?
B.为了维持产品价格和利润?
C.对保证产品信誉而销毁大量质量不过关的产品?
D.产品落后需要更新换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经济危机面前,工农业价格极低,资产阶级无利可图。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是维护产品的利润和价格,所以纷纷销毁商品。故正确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与以往经济危机的影响相比,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最大特点是(  )。
A.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法西斯势力上升,威胁世界和平
C.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D.造成工人失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其它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都涉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会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造成大量工人失业,都会激化社会矛盾,因此A、C、D项是共同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所不同是,一些国家为了解决这次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统治,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半殖民地的中国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经济危机的“泄洪区”。为了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各国一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控制本国市场……使得中国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外贸出口更加萎缩。危机中,国际贸易出口值总指数下降,如1929年指数为100,1933年则降为35.5……另一方面,各国则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到1935 年,中国工业品市场上的汽车、汽油、五金等大部分是由美国输入的,美货的泛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美祸”。
材料二 1929年危机爆发后,(中国)农产品进口大增。大米,1929年为1082万担,1932年、1933年都超过2000万担……为加速向中国倾销商品,美国政府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巨额贷款并指定贷款专为购买美国过剩农产品之用,如1931 年“美麦借款”900万美元,规定要购买美国小麦45万吨……
材料三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世界银价跌落,1931 年、1932年跌到最低点。美国于1933年12月公布“银购入法”,1934年6月公布的“购银法案”,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高价收购白银……使银价上涨……引起中国白银的大批外流,造成金融恐慌……旧中国市场资金周转和商业活动中一刻也不能离开银元,白银大量外流使银元极度缺乏,银款无法筹集,影响了正常的商业和金融活动……
材料四 为了转移国内的阶级矛盾,摆脱经济危机,日本于1931年9月突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实际上等于掠夺了当时中国资源煤30%、铁 71%、石油99%、发电23%、森林37%、铁路41%。1932年,上海棉纱对东北销量几乎等于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1929—1933年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倾销商品,套购白银;发动战争,掠夺资源。
(2)经济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打击了民族经济,使这些国家陷入经济困境之中;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通过倾销商品、掠夺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上: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转嫁危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动战争,造成世界局势动荡,加重了这些国家的民族危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熏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的美国失业者

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

罗斯福与矿工工人在一起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雁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