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5-31 06:05: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反映的本质是”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选项,不难知道,只有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表述所体现的才是题干的本质。B项表述本身错误,不能够说“等同”;C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特征与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6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人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态可以体现时代的兴衰变迁。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到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弥漫,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材料二 上海总商会、沪南商会代表全埠商人致南北大总统(孙、袁)、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都督的电文:“民军起义,海宇光复……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怎料)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
——摘编自《申报》(1912年3月9日)
材料三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1912年《申报》
材料四 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
——选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歌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初至明中期士人群体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4分)。举例说明晚明时期“新异思想”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上海商会为代表的商人群体的诉求,并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原因。(8分)说明这种诉求导致他们在孙、袁之争中做出了怎样的取舍?(4分)
(3)材料四的歌谣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心态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考生只写理学或儒家思想给2分,有合理分析的给4分)
表现:李贽的思想;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2分。写出一点给2分,李贽其他思想,同等给分)
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2分。写出一点给2分)
(2)诉求:追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4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原因: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希望发展经济;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4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取舍: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他们支持了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是袁世凯上台的原因之一。(4分。考生如果写:他们不支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果转移的原因之一,也同等给分)
(3)急于求成(2分。同等意思,言之成理,同等给分)。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i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4分。分析表述完整的给4分,只写推动大跃进出现的给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4)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2分。言之成理,来自材料即可)


本题解析:(1)思想根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从材料一中的“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可以看出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表现:根据题目要求“晚明时期”“新异思想”这两个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想到是在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所以只要写出李贽的思想主张即可,如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等等。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如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也同等给分。
(2)诉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指出”其诉求,故由材料二中的“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可以得出商界的诉求就是追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回答,由材料二中的“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和材料三中的“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可知原因是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希望发展经济;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取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可以知道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他们支持了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是袁世凯上台的原因之一。考生如果写:他们不支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果转移的原因之一,也同等给分。
(3)心态:由材料四中的“滴滴汗珠变钢水”、“快马加鞭”再结合出处所提到的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可知是反映的大跃进时期的情况,故反映的是民众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的相关史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可以知道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i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
(4)启示: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材料一、二、四分别提到的是士人群体、商人群体和民众的心态及其相关原因及影响,所以看出出题人是从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角度来探讨历史发展的问题的,所以可以得出的启示是社会群体的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等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结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左”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巩固封建统治是理学内容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材料中的“成贤成圣”表明了理学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所以第二项正确。 ③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表明理学禁绝个人欲望的目的,故④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目的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2014年9月,以“世界的相遇,和平之波”为主题的世界和平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这一精神最接近的是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以“世界的相遇,和平之波”为主题的世界和平峰会倡导和平友谊,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相互关爱,反对非正义战争,符合峰会主题,故选C;孟子主要是民本思想,庄子主张消极无为,韩非子主张法制和严刑酷法,三者都不符合峰会主题精神,排除AB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统一的”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选择C项。A、B、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