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5-28 23:08: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并指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6分)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3分)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3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2分)


参考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3分)
时代特征: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6分)
(2)韩非子主张法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6分)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3分)
原因: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2分)


本题解析:(1)三位思想家分别是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它们分别生活在战国、西汉和明末清初。它们生活的时代特征可以从社会性质的发展演变的角度进行分析。(2)韩非子主张法治,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治国用法家思想;董仲舒则是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潮。(3)韩非子和董仲舒都是主张建立或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但是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的统治;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三者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点: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点评: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或者改革,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式的需要,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法家思想中的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的做法被秦国短暂而亡所证明行不通。西汉时期重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的思想。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批判专制的思想,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罚敬信,民虽寡,强。……夫贵文学以疑法,尊行修以贰功,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
材料二:“三代以上之法(最初的法律)……未尝为一己而立也,是为天下人而立。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辛亥革命》
材料四:“那些使外在立法成为可能的强制性法律,通常称为外在的法律。那些外在的法律即使没有外在的立法,其强制性可以为先验理性所认识的话,都称之为自然法。”
“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最高权力本来就存在于人民之中,因此每个公民(仅仅作为臣民)的一切权利,特别是作为国家官吏的一切权力,都必须从这个最高权力中派生出来。当人民的主权得以实现之时,也就是共和国成立之日。”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个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个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野心必须用野心对抗。”
“法治就是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西方法制史》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韩非子的法治主张并作简要评价。(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法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法治主张的历史背景。(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法治思想有何进步意义?(4分)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的法治思想有何特点?(10分)


参考答案:(1)主张:以人性作为制定法律的基础;赏罚分明,可使国家富强;法、术、势相结合,法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任意三点,给6分)
评价:韩非子的法治主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秦朝践行韩非子严刑峻法的主张,暴政而亡。(4分)
(2)主张:法律要为天下人谋利;君民上下都应遵守法律,反对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4分)
背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物质基础。(任意两点,给4分)
、意义:制定宪法,强调主权在民,维护了人民权利;五权分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4分)
(4)特点:以理性自然法思想为基础;崇尚法律至上;主权在民,保护人民权利;主张分权制衡,反对专制独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0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有关韩非子的法治主张。根据材料一可知韩非子的法治主张为以人性作为制定法律的基础;赏罚分明,可使国家富强;法、术、势相结合,法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加强对人民的统治。评价:韩非子的法治主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秦朝践行韩非子严刑峻法的主张,暴政而亡。
(2)本题考查黄宗羲法治主张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可知黄宗羲法治主张法律要为天下人谋利;君民上下都应遵守法律,反对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背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物质基础。
(3)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法治思想的进步意义。根据材料三可知孙中山的法治思想的进步意义为制定宪法,强调主权在民,维护了人民权利;五权分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4)本题考查西方法制史法治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可知西方法制史法治思想的特点为以理性自然法思想为基础;崇尚法律至上;主权在民,保护人民权利;主张分权制衡,反对专制独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孟子和荀子有一个共同的主张就是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这也是儒家的一个核心共同点,所以,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也就是选项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主线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情形的出现:(       )
A.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
B.使文化思想的大一统深入人心
C.淡化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等级限制
D.使古代民众都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息说明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促使国家向学风气形成,有利于思想的大一统,故本题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0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言论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材料二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1)根据材料一对比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概况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同:都主张发展工商业。异: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6分)
(2)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所以思想家们也都主张发展工商业,所以黄宗羲和顾炎武的共同的经济思想就是“都主张发展工商业”。不过,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天下郡国利病书》本身就是证明,例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黄宗羲只是主张工商皆本,并没有进一步的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2)根据材料二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士大夫的推动,例如,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诸多士大夫已经迷恋于戏曲。二是因为戏曲的平民化。例如,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很多平民也热衷于戏曲则是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的异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