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5-28 23:08: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
A.礼貌
B.礼器
C.法律
D.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因此孔子思想中的“礼”带有政治性,体现其站在没落奴隶主的立场,意图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和社会规范。
考点:本题考查孔子学说。
点评:中国古代的周朝是中国古奴隶制社会的发达繁荣时期。周礼即周朝的政治文化和法律制度。中国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战乱?孔子认为:“这是因为周礼被破坏了”,因此,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为仁。”注意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故选B。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C和D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下列哪句话会得到他们的推崇?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依据所学,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淡泊名利、崇尚顺其自然、循其本性的道家思想盛行,题干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分析选项,A是荀子的思想;B是墨家的思想;C出自《韩非子?诡使》,是法家的思想;D是道家的思想,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思想·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
C.人而不仁,如礼何?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苛政猛于虎”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体现出了原始民本思想,即政治上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后来孟子把其发展,提倡“仁政”学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主张·“德治”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西汉时期的新儒学
C.宋明时期的理学
D.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中国和西方在同一个时期却是不同发展,而这个时期应该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因此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