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5-28 23:01:3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儒家认为圣人是实践伦理道德的典范,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在朱熹看来,圣人精神境界的核心是
A.天理
B.三纲五常
C.格物致知
D.良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核心是“天理”,认为“天理”里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不是核心,C是修养的方法,D是王阳明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天理。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列举了李贽对多个事件的看法,关于个性自由的,关于反对男尊女卑的,还有适时而变,进行起义的,实质上这是对夫权、君权等绝对权威的挑战和不屑,总之是反对封建礼教,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中李贽思想的整体宏观理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不能片面看问题。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分发给同志,以鼓励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
A.李贽的作品强调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争
C.顾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黄宗羲的作品有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论语·学而篇》中说:“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日:“侈,恶之大也。”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1)材料一中孔子和司马光分别从何方面论述节俭的问题?中国古代倡导节俭观念的历史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实际上受到了西方文明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治国方面;(2分)个人生活方面。(2分)原因:经济上低水平的自然经济制约了人们的消费水平;(2分)思想上受儒家“仁政”思想、“先义后利”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2分)
(2)首先是西方的工业文明影响,工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分)其次是西方的思想文化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人性,主张追求现世生活中的幸福。(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知这段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由“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可知司马光主要是从个人生活方面来阐述节俭的。第二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制约了人们的消费、儒家思想“先义后利” 、“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等角度来回答。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后消费观念的转变。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回答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和思想两个角度来组织:受西方的工业文明影响,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为民众消费提供了物质条件;思想上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追求现世生活中的幸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消费观念的转变·西方文明对中国消费观念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功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这些关键的字眼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在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道德,加强道德方面的教育,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