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5-28 22:22: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教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强调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如图,该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该厂建成应在

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革”十年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发展奠基,沈阳飞机制造厂就是一五计划的重点企业。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制订《轮船常年保结制度》,得巡视各口岸,健全各关稽核制度;同年11月,赫德公布《海关招工章程》完善海关洋员的人事制度;1868年成立海务部门,开始进行海上基本建设—一工作范围有勘测、疏浚航道、绘制航行图表、制定航行规程、建筑灯塔等助航设备。其它还负有港区规划管理、航行气象保障等任务。经过海关精心管理,使我国一些沿海港口的海务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1866年总税务司署迁到北京后,赫德大量介入了同文馆事务,同文馆的经费由海关提供、赫德参与同文馆的行政管理,还亲自过问教学质量和教习待遇。1896年,清政府命令海关兼办全国性邮政,以取代落后的官方驿站和民间信局,把中国的邮政权控制在海关税务司手中。
——《中国海关密档》
材料二?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曾侵夺中国港口的引水权,扩大海关税务司对海关案件的审判权,把中国的邮政权控制在海关税务司手中。他直接参与中国举借外债的活动,曾以总理备国事务衙门顾问的身份参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各种交涉,甚至被清政府派驻伦敦直接代表中国政府同外国商议条约草案。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北京后,赫德一面勾结封建统治者镇压义和团运动,一面策划议和,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在这次议和中,李鸿章与奕新是清政府的代表,赫德则是幕后操纵人,他不断向清政府递陈节略,如《围攻使臣始末节》8件、《赔款节略》4件,以及为支付赔款而如何敛刮民财的《整顿利源节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德在中国的主要活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你认为应如何评价赫德。(9分)


参考答案:
(1)改革中国的海关制度,推动了海关制度的发展完善(或提高海务水平);主办同文馆,介绍西方科技;发展邮政,推动了近代邮政的建立。(6分)
(2)赫德在中国海关、同文馆、邮政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侵犯海关主权,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是英国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代言人。(9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健全各关稽核制度;完善海关洋员的人事制度;1868年成立海务部门;使我国一些沿海港口的海务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1866年总税务司署迁到北京后,赫德大量介入了同文馆事务,同文馆的经费由海关提供、赫德参与同文馆的行政管理,还亲自过问教学质量和教习待遇。1896年,清政府命令海关兼办全国性邮政,以取代落后的官方驿站和民间信局,把中国的邮政权控制在海关税务司手中。依据上述信息,概括赫德在中国的主要活动。
(2)该问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赫德在中国的主要活动作出客观评价:赫德在中国海关、同文馆、邮政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侵犯海关主权,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是英国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代言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团结世界人民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归纳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因此B符合题意。
点评:新中国初期“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学完1956~1976年的中国历史之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问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貌?(?)
A.“古老中国的伟大复兴”
B.“东方巨龙的再次腾飞”
C.“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D.“发人深省的民族浩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选项A是指新中国的成立;选项B是指改革开放;选项D是指文化大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