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三)

时间:2019-05-28 21:59: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
材料二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6分)
(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4分)


参考答案:
(1)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署《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6分)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极为弱小;专制主义政治和思想日益加强。(4分)
(3)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一分为二的原则。(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第(1)问“值得珍视的篇页”指的是康熙帝的贡献,结合教材举三例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后面的概括归纳即可。第
(3)问结合教材归纳总结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包括( )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③多年战争的破坏?④物资缺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的理解,要牢记有关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近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1995年。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12分)


参考答案:
(1)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和平;落实“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争取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8分)
(2)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策略;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12分)


本题解析:
(1)结合材料的时间“1950年”,联系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考虑即可。
(2)结合材料信息“苏联解体后”“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注意从中国方面、苏联(俄罗斯)方面、当今的世界格局的变化等角度思考。
【考点定位】现代中(苏)俄关系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
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五色旗”可知这段歌词反映的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背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此次访问印度?
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C.提出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办法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