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5-28 21:04: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正统地位,各种思想体系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彼此借鉴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中外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而他们的思想主张或信念也是各有千秋,下列所举的代表中,彼此几乎相反的是
A.孔子与孟子
B.伏尔泰与卢梭
C.黄宗羲与韩非子
D.康有为与洛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外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比较分析能力。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学的代表人物,思想上有相近的一面,而伏尔泰与卢梭都为欧洲启蒙思想家,孙中山与洛克在分权与制衡思想上有相近的一面。只有C项中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重大发展有: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题干中的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内容;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先秦儒学的特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义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学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CD项说法明显错误,谈不上科学不科学或者谁的贡献大的问题;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因此ACD均错。朱熹吸收了佛道思想创立了理学,发展了儒学,使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的阶段。故选B。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考试的重点。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主要是在明朝。程朱理学在两宋之际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摘编自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在李贽的时代“无法孕育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以欧洲和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为例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12分)


参考答案:【18分】
(1)原因: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6分)
(2)欧洲近代化历程:先是思想启蒙,继而是制度建设(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最后是通过工业革命,最终完成近代化。(6分)
中国近代化历程:先由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开始,再到变革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是思想观念革新(新文化运动),结果未能真正实现近代化。(6分)


本题解析:(1)李贽的时代“无法孕育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 是指李贽思想没能像西方人文精神那样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从当时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分析原因,政治上中国君主专制统治加强,而西方君主专制力量薄弱;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思想上中国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冲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2)注意材料信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说明作者认为西方近代化的历程是思想——制度——器物,结合史实,西方先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思想启蒙,继而是制度建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最后是通过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而中国近代化则是器物——制度——思想,先由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开始,再到变革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是思想观念革新(新文化运动),结果未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