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5-28 05:23:5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和“其专在上”各指什么。(2分)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1分并予以简要评价。(2分)
材料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三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
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明朝嘉靖(1522~1566)则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
(3)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3分)
材料四

(4)从材料四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材料五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5)根据材料五,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3分)



2、选择题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4、选择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



5、选择题  儒学发展到官方哲学是由哪位思想家促成的的(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