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4:23:27
1、判断题 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中国、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痛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对于与此新社会、新中国、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指的是孔教与“新社会、新中国、新信仰”完全不入,即说明了①②③项。“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痛之决心”即全盘否定儒家文化。故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中国户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承是国家自身唯一在定宪法,无宪法则无一定国是,而国家安得有标准。 ”?
——《郑观应集》
材料二?“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
——蔡定剑《宪政讲堂》
回答:
(1)有学者认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君主立宪要求的第一人”。依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宪政民主所做的重大努力。(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宪政百年曲折历程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郑观应宪政思想:①特别重视议院的作用,认为议院有强国之用;②重视宪法的作用,呼吁早立宪法。(2分)
实现宪政民主的努力:①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起戊戌变法运动。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发起辛亥革命。(4分)
(2)中国政局动荡,民族危机严重;(2分)国人对宪政的无知;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阻碍。(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承是国家自身唯一在定宪法,无宪法则无一定国是,而国家安得有标准”,概括郑观应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所学知识回答。
(2)根据材料二信息“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再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中国政局动荡,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40年的思念”得以重逢,可推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1987年11月台湾居民开始到大陆探亲,而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是指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A不符合史实;1987年11月2日,国民党执政的台湾当局顺应民众心愿,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38年的历史从此结束,但是不能说明两岸分歧完全消除,所以B 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体现的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内容,题干中没有体现;C说法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外交的成就,因而排除④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起源
B.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答案选B项,A项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智者学派的主张,C D两项分别出现在汉代和唐代,与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相违背。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根源和思想文化现象的推动。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或原因;②“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文艺的“双百方针”的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