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5-28 04:23: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中国、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痛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对于与此新社会、新中国、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指的是孔教与“新社会、新中国、新信仰”完全不入,即说明了①②③项。“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痛之决心”即全盘否定儒家文化。故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中国户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承是国家自身唯一在定宪法,无宪法则无一定国是,而国家安得有标准。 ”?
——《郑观应集》
材料二?“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
——蔡定剑《宪政讲堂》
回答:
(1)有学者认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君主立宪要求的第一人”。依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宪政民主所做的重大努力。(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宪政百年曲折历程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郑观应宪政思想:①特别重视议院的作用,认为议院有强国之用;②重视宪法的作用,呼吁早立宪法。(2分)
实现宪政民主的努力:①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起戊戌变法运动。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发起辛亥革命。(4分)
(2)中国政局动荡,民族危机严重;(2分)国人对宪政的无知;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阻碍。(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承是国家自身唯一在定宪法,无宪法则无一定国是,而国家安得有标准”,概括郑观应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所学知识回答。
(2)根据材料二信息“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再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中国政局动荡,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40年的思念”得以重逢,可推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1987年11月台湾居民开始到大陆探亲,而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是指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A不符合史实;1987年11月2日,国民党执政的台湾当局顺应民众心愿,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38年的历史从此结束,但是不能说明两岸分歧完全消除,所以B 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体现的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内容,题干中没有体现;C说法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外交的成就,因而排除④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起源
B.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答案选B项,A项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智者学派的主张,C D两项分别出现在汉代和唐代,与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相违背。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根源和思想文化现象的推动。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或原因;②“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文艺的“双百方针”的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