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3:20:39
1、综合题 东西方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社会的发展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研究的主题。他说:“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应该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要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4分)
(2)材料二反映出的思想主旨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2分)
(3)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6分)
参考答案:(1)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分)
(2)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一是泯灭人性,材料二是提倡重视人性。(4分)
(3)从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从主要批判神学到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西思想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来回答问题。发展主要回答不同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A:“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
材料三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五
(1)材料一中的A、B、C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6分)
(2)材料二图中所示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思想理论?(2分)这一思想理论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主进程起了巨大作用,请概述其具体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的一场运动的名称。(2分)
(4)材料四描述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哪一革命理论的实践?(2分)列举毛泽东集中阐述这一理论的三篇重要文章。(3分)
参考答案:(1)A:黄宗羲(2分) B:顾炎武(2分) C:王夫之(2分)
(2)三民主义 (2分) 表现: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对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4分)
(3)运动:新文化运动。(2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或“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分)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分)
本题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察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主要思想观点是:猛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首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2)材料二图中所示内容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纲领,再结合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回答三民主义这一思想理论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主进程起了巨大作用。
(3)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关键词“拥护这两位先生”、“ 陈独秀”,可以联想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开始的高举科学和民主两大旗帜,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4)《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在l928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胜利后写下的,反映了毛泽东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井冈山,毛泽东写下的文章主要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属于识记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意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以上材料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B.墨子“兼爱”思想
C.孟子的“性善说”
D.陆九渊“心学” 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故选择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诸子百家思想相关知识,解读题干材料,甲的“以德教化”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乙的“严格惩罚”体现的是法家的严刑酷法的思想;丙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体现的是道家“无为”,顺其自然的特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材料给出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独尊儒术,可以看出二者均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前者导致包括儒家在内的先秦经典被毁灭,知识分子遭受打击;后者使得儒家确立了政治上的正统地位,但是并不是为了使禁绝其他所有的学说,只是为了使得儒学在政治上的独尊地位而已。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