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03:07:50
1、判断题 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期
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外交政策。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所以时间应该是处于20世纪60年代。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美国总统里根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构想时,墨西哥采取抵制政策。1988年,新总统就任后,墨西哥的态度发生转变,积极促成该组织成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
A.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B.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建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早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为此,我国?(?)?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建设
C.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D.改革经济体制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信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说明毛泽东强调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根据所学知识,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因此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该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8分)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阅读材料: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
——《贞观政要》
材料四?所谓“旨从内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拟罪之前,已由锦衣卫拟罪请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那么三法司的审判就是走形式而已,这样的话生杀予夺在予一人。
——朱永嘉《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材料五?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三代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对这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法。(4分)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思想对秦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哪两种权威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有何不同?这种结果的变化说明什么?(6分)
(4)材料五中法制改革的原因是“今昔情势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哪些情势不同。(3分)
参考答案:(1)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开始形成。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孔子认为应该以德治国。(4分)
(2)以法治国,严刑峻法。这种法治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秦的强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过度的严刑峻法也是秦的暴政之一,给秦的灭亡埋下了伏笔。(5分)
(3)皇权和法律冲突。材料三中唐初两者冲突的结果是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制约,而材料四中明朝两者冲突的结果是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这种结果的变化说明皇权得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6分)
(4)近代西方法律传入的影响;清朝出现统治危机;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第(1)题通过“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和“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知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开始形成。第(2)题通过“民本、法也”可知商鞅的主要观点就是依法治国,实行严刑峻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对于秦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第(3)题通过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可知是皇权和法律冲突且皇权受法律的制约,而在材料四中“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可知皇权在法律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表现。第(4)题 时间是1902年清政府发出“今昔情势不同”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清政府即将走向灭亡,且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的形势下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必须改革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