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罗斯福新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时间:2019-05-22 09:13:5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国内成立了法西斯协会、黑衣社、银衣社、美国民族主义党等法西斯组织。面对着整个社会不满情绪和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兴盛,下列罗斯福政府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缓和社会不满情绪,打击法西斯苗头,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
[? ]
A.放弃金本位制
B.成立农业调整署
C.加强社会福利救济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关周和全球范围的一次金融危机。这次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仅10月前7个交易旧,道琼斯39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像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材料二1932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此刻最应该说的是真话,完全坦白而大胆的真话。我们必须退却,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将向国会要求应付紧急状况的最后手段,这就是对紧急状况作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像我们真正遭遇外敌入侵时所赋予我的权力一样大”。
材料三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这样的“修正主义者”……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l894年及l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这些不和谐的声音经久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失业率和私人投资率的萎缩方面,新政收效甚微。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再分配式的、保护主艾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相比之下,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中,不但行动主体分散,受益者也往往间接、分散、长期,因此政治动力也弱。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次大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 .
(2)结合材料二,分析罗斯福认为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罗斯福为此做了哪些努力。(^4分)罗斯福新政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说明“修正主义者”解决危机的主张是什么?他们有何依据?
(4)结合材料谈一谈这对中国应对此次危机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危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2分)不同:前者因生产的过剩引发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萧条;(2分)后者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2分)原因:美国是世界金融体系中心;(2分)世界市场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2分)
(2>问题:政府诚信危机、严重的社会恐慌和信心危机。(2分)努力: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共4分,每点l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2分)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2分)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2分)
(3)主张: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2分)依据:在高失业率和私人投资率的萎缩方面,新政收效甚微。(2分)
(4)启示:适时公开政府信息,提振社会信心,避免社会恐慌;把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刺激消费。(共6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本题以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为切入点,隐性考查人类是如何克服危机的,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联系课本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注意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第(3)问分析材料,注意与罗斯福新政进行对比分析;第(4)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利弊,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的看法是——至少是美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干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力量却难分伯仲;干预的方法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
——林昙《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读后感
材料三 第五条物质愿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2.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第十七条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质。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组织民众实现物质愿望……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建议草案)》
材料四 “一五”计划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与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美、苏两国在应对图一、图二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在新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愿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相继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中、美、苏三国在应对经济困局时满足民众“物质愿望”的经济举措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现象:1929~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关系:因果关系。
(2)美国:核心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人民收入,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生产的恢复发展。
苏联:核心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恢复经济的发展。
(3)措施:1978年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答两点)
共同点: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自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开始,三个多月后,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金融风波,竟迅速波及他国,发酵成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当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西方引发了一股“马克思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这一现象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A.必须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克服
C.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大力提高经济的国有化程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故B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为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l973—1975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的局面,即所谓“滞胀”。面对这种局面,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减少政府开支和福利开支,故①③④正确。为了解决“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②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