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时间:2019-05-22 08:41: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这两种思想都注重  (?)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讲究尚贤选能
D.区别等级名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根据相关知识完成:?
(1)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2)结合史实,概括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
(3)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上述各方面,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1)由合作到分裂,再由合作到再次分裂。?
(2)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存在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3)第一次国共合作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一次分裂导致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局面,给日本扩大侵华以可乘之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扭转了近代一百多年来反侵略斗争屡败的局面;第二次破裂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
(4)①国共双方的矛盾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和国家统一。②合作局面的出现主要是中共倡导和推动的结果,分裂内战局面则主要是由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裁内战方针和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③国共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后期乃至今日的中国政局的变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本题解析:(1)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2)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分析原因,可从两党的阶级属性、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国际影响等方面考虑。(3)合作则国兴,分裂则国衰,用教材中的史实来证明即可。(4)谈认识要求多元思考,本题涉及到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问题,您一定会联想到我国的台湾问题,若能从本题出发联想一下企盼两岸关系的迅速好转,就很好了(当然也可以谈其他方面)。请注意:涉及到台湾问题,大家的语言表达方面需要留心。不能说成“中国和台湾”,因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不能并称,可以说“两岸人民……”,在表述问题的时候,请务必怀有一种观念:台湾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
【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2分)
(2)请以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2分)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对材料三、四作出合理解释。(2分)
(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1分)
材料二: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1分)
(2)材料三: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1分)
材料四: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1分)
(3)材料三:祭祀明太祖陵,显示尊重前朝,消除明遗民敌对情绪,笼络民心,维护统治。(1分) 材料四:祭祀孔子,争取汉民众拥戴,缓和满汉矛盾。利用儒学加强对人民控制。(1分)
(4)政治气候、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按时间先后排列近代西方法律文献颁布的顺序是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答案选C项。
点评:材料主要考虑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结合高考内容有关法律知识的考察还有《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和《拿破仑法典》,因此应对此项内容作系统的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以来的三大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三大理论的探究任务。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知识结构中字母代表的历史意义。

(2)根据下列材料,简述三大理论间依次“继承”的主要表现。邓小平是怎样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
材料一?……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材料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理论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
(3)20世纪以来的三大理论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思想领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新三民主义;B: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继承:毛泽东思想继承新三民主义精神,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理论继承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决:提出一一国两制方针。
(3)规律:应有利于解决现实重大问题;具有继承与发展特征等。


本题解析:本题围绕中国近现代三大理论命题,形式多样,角度新颖,值得参考。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