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2 07:38:22
1、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之士,自有国学及府县之学,而此外又有书院者,盖学校多近于科举,不足于餍学者之望,师弟子不能自由讲学,故必于学校之外,另辟一种讲学机关。其官立者,虽有按年积分之制,而私家所设,或地方官吏自以其意延师讲授者,初无此等拘束,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者,多乐趋于书院。此实当时学校于书院之大区别也。宋时州县学校,皆有田产,以赡学者。然以属于官吏,亦可为强权所夺。……若书院创自私人者,其田产当然属于书院,不致为政府没收。……故当时定令,各地虽皆有学校,而士大夫仍于学校之外增设书院,不以并行为病,是亦书院与学校异趣者也。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
(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
(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据材料一概括宋元书院与官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书院兴盛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不同:书院志在修身养性,淡于荣利,而官学为科举服务;书院是自置田产为主,而官学田产可为强权所夺;书院学术自由,学风活跃,而官学生员不能自由讲学。(6分)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尚文治、重学术之风的政策推动;理学的发展和成熟;印刷业的发达;官学的衰落;科举制度的腐败等。(4分,任意四点即可)
(2)新变化:由新旧书院并存到一律改为新式学堂;新书院聘请西方学者,中西兼学;教学面向现实,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标;分门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4分)
影响:冲击了封建守旧思想;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培养实用性新式人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等。(6分,任意三点即可。如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表述“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者”,“宋时州县学校,皆有田产,以赡学者。然以属于官吏,亦可为强权所夺。”,“而士大夫仍于学校之外增设书院,不以并行为病,是亦书院与学校异趣者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得出宋元书院与官学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书院志在修身养性,淡于荣利,而官学为科举服务;书院是自置田产为主,而官学田产可为强权所夺;书院学术自由,学风活跃,而官学生员不能自由讲学。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经济的发展;尚文治、重学术之风的政策推动;理学的发展和成熟;印刷业的发达;官学的衰落;科举制度的腐败等。
(2)根据材料二表述“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得出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体现在:由新旧书院并存到一律改为新式学堂;新书院聘请西方学者,中西兼学;教学面向现实,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标;分门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近代书院的这些变化,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推动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冲击了封建守旧思想;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培养实用性新式人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教育·宋元书院与官学;近代中国的教育·近代清末书院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斯塔福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里强调的“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是通过“独尊儒术”,而这就是法家思想的体现了,即思想专制,所以“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儒术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6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分)
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4分)
(2)影响: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4分)
(3)以民为本;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实现君臣平等。(任答三点就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等,不难直接概括得出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体现在: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实行德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与当时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从而两种思想主张的结局也呈现出不同。具体这样来认识:A.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背景下,从而他的思想主张无法实现;B.董仲舒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他的“大一统”、“儒学独尊”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理学(新儒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同时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相关联,从而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A.反映在文学上: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诸如豪放派和婉约派等;B.反映在艺术(书法和绘画)上:书法艺术,更加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等。
(3)根据材料四、五关键信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等,本问考查对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相关认识——批判继承儒学。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认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体上,黄宗羲竭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A.“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即继承儒学,体现在:①主张“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②主张保留君主制。 B.“新见”即批判儒学,体现在:①竭力反对君主专制;②主张君臣分治;③主张君臣平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及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1)依据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具体表现。(4分)
(2)分析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但却能够出现的原因。(6分)
(3)概括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主要的共同之处。(2分)
(4)有人说这两种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请加以阐述。(8分)
参考答案:
(1)“民本思潮”的主要表现: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等。(4分,人、事对应错误不给分,符合题意即可)
(2)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发展;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阶级:市民阶层的壮大(6分)
(3)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2分)
(4)阐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处于封建时代末期,他们批判宋明理学,开创出儒家思想活跃的新局面。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否定封建制度, (4分)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描绘理想王国的蓝图,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民本思潮”即重视民生,重视老百姓,直接联系课本知识,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来回答即可,如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等。
(2)原因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从材料中“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可归纳出经济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主要是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因此阶级基础在于市民阶层的壮大;之所以市民文化相当幼弱,与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也密切相关。
(3)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法治,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代表作,主张社会契约,主权在民,因此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4)抓住两人的阶级属性来分析两人的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黄宗羲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否定封建制度,只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种修补,而卢梭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蓝图,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说:“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可见,孔子强调区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进行教育,所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关于启发诱导的相关论断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包括两层意思: 一要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二要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