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5-22 06:46: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   )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
B.分封制的影响
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
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论语·里仁》
材料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6分)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3分);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3分)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3分)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3分)
(3)评价: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6分)


本题解析:(1)首先明白材料的意思即: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2)根据材料二中“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和材料三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关于邓小平的发展观点是由材料三中“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3)评价三位人物积极影响是一定要定位在当时的时代上,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义利观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哪一组是对顾炎武的主张及历史作用的正确解读
①反对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                  ②“以分权于下”实现对中央的制衡
③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的统治                    ④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启蒙和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提取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现象,"以天下之权""县之人民皆其子姓"说明君主权利加强,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说明②正确,。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具有鲜明的反对君主专制特色。故①正确。③④说法错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只是著书立说,并未削弱君主专制的统治,也未影响到西方的启蒙运动。
考点:明清思想批判
点评: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顾炎武的主张:反对宋明理学、主张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16分)


参考答案:
(1)仁;克己复礼。(4分)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分)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重视气节品德,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16分)


本题解析:(1)此问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炼准确信息,概括出孔子的道德思想。材料文字较少,也浅显而且老师经常讲到,所以难度不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思想,是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克已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可见孔子的核心道德规范是“仁”(目标)和“礼”(途径)。
(2)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的关键信息,比如“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即统治者应该遵行五常之道),“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即不行五常之道,上天会出灾害来警告),“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即不变好就灭亡),“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即上天让统治者行仁政止其祸乱)。可见其出发点是规劝统治者遵从上天意志,行仁政,止祸乱。根本目的要结合教材知识,结合董仲舒的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得出结论。
(3)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朱熹对道德规范的论述,提取有效信息。“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就是世间万物都源于一个“理”即天理。“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这是人间的道德规范。“然莫非一理之流行”就是人间的这些道德规范也源于这个天理。可见朱熹将人间的道德规范上升到天理的境界。其历史影响要结合基础知识回答,一般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举措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首创意义的有
①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 
②汉武帝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③洋务派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①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有利于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②汉武帝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使得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③洋务派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开教育近代化的先河;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思想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考点:古今教育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四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