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2 06:15:06
1、简答题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2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1分)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1分)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1分)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可知主张回到过去,这样的人物有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还有老子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过去.
(2)根据材料二中“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张教化,另一方面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地位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结合所学可知,整个中国近代,中国人始终的坚持是救亡图存.关于中国探索的过程,本问较简单,主义深入的层次是先器物,后制度,再次思想.要依次列举出每个层次的史实,注意史实的表述上把任务和事件表述清楚即可.先后顺序不能错误,这是最重要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关键词“言仁义”,即主张仁义,是儒家学派。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周礼·天官》
材料三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对历史概念(程朱理学)准确理解。本题考查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饥而食渴而饮”是正当的欲望,并不反对。故D项错误。他又认为“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所以天理何人欲(私欲)的根本区别是是否符合“礼”,私欲B项错误。而A项是心学。故选C项,私欲就是超出“礼”的不正当的欲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教育的发展,展示着社会的律动,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4分)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4分)
材料二: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持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三:京师同文馆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3)据材料三,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材料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据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史实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4分)
参考答案:(20分) (1)原因:①北宋重文轻武;②私人讲学传统的影响。(4分)
目标: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4分)
(2) ①倡导经世致用,有浓郁的爱国意识;②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干预,趋向应试功名。(4分)
(3) 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实用人才;②留学教育,开近代教育先河。(4分)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实施“2ll工程”计
划;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4分。至少举两例。所举史实只要是1985年以后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主要从国家的治国理念、治国政策和历史传统等角度展开论述即可。北宋时期国家的治国理念、治国政策当然是指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是导致北宋时书院兴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中国本来早就有私人讲学传统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也可以从“理学的兴起”也会导致北宋时书院兴起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2)材料二中的“讽议朝政、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字眼是意在说明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倡导经世致用,要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大事,当然也就具有了浓郁的爱国意识。而材料二中的“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已经被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干预,书院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传经讲学了,书院教育也变得趋向应试功名,书院教育也充满了浓厚的官场意识。
(3)材料三有两幅图片组成,一副是京师同文馆,另一副是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京师同文馆是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的创办新式学堂,通过新式学堂来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种实用人才。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这个图片则是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的留学教育,而留学教育在中国则是开创了一个先河,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新的重大变化。
(4)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本题材料的出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一定要注意所列举的事实必须是1985年之后的事情即可。例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2ll工程”计划,985工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等等均可,本题其实就是换个角度,变相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