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时间:2019-03-16 09:36: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是在汉代,当时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皇帝征召和察举制,所以 ②不符合题意;其中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又不符合史实,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
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大环境就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时间不对应,排除;BC两项是环境中的因素,但是不知主要的,其都包含在A项中。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26分)家训是指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12分)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新”的具体内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4分)


参考答案:
(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4分,答出4点即可)
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儒家传统文化;宗法观念。(8分,答出4点即可)
(2)形式方面:(1分)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2分)。
内容方面:(1分)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2分)重视工商业发展;(2分)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2分)
(3)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概括出重视道德修养;由“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可以概括出灌输忠孝观念;由“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可以概括出提倡节俭治家;由“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可以概括出为官切勿贪腐;由“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以概括出重视耕读传家。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的专制制度、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及宗法观念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可以概括出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由左宗棠给儿子的信中可以概括出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从李鸿章给儿子的信中可以概括出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的家训形式及内容和材料二的家训形式及内容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家训也是子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外今天的我们对传统的家训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子家训中的体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左宗棠和李鸿章。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材料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荀子主张的“君舟民水”都强调了要爱惜百姓、关注民生,获得民心,是一种民本思想的体现。因此C项正确,所以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8分)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4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2分)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2分)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2分)
(4)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任意2点,得4分) 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每点2分,共4分)。
(2)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分)意义、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近代反专制民主革命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1分,共2分)                                                                                                                                                                                                                                                         
(3)“质的飞跃”:明确反帝。(2分)新发展: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一点1分,共2分)
(4)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民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有关思想。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本思想的主张即可。至于其内涵从从君民共存和重视民意这个角度来组织概括。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由“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对于其现实意义可以从抨击君主专制这个角度作答,历史影响从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作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民族: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指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而这些新中最主要的新变化在于明确提出反帝。第二问结合新民生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中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