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3-16 09:09: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对雅典民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非公民群体没有民主权利   
B.妇女没有民主权利
C.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一种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D.与西方各国现行的民主制度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雅典民主的本质是奴隶主的民主,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一种古典的民主政治形式,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与西方各国现行的民主制度当然不可能基本相同。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评述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下列有关“陶片放逐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B.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
C.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D.公民对官员优劣的判断都能深思熟虑,用贝壳或陶片投票作出的判决也就非常准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式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此言意在(    )
A.批评雅典城邦的参政方式
B.反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C.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的狭小
D.坚持民众的权力至高无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苏格拉底”、“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式去雇佣”、“危害,轻得多”等,结合所学可知,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反对抽签这种参政方式。在苏格拉底看来。不同素质的人拥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误用。所以,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改抽签为“雇佣”。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D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准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古希腊民主……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作者所指的“弱点和局限性”不包括
A.民主的范围
B.民主的性质
C.民主的过程
D.民主的形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A是局限性。古代雅典民主的性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B是弱点。雅典民主的过程是,通过选举、辩论,多数公民表决通过,最后由公民大会做出决定,所以C民主的过程是科学的,因此“弱点和局限性”不包括C。民主的形式是直接的民主,具有“弱点和局限性”。因此想象中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弊端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2分)分析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
(2)读图示,在通往雅典公民大会的道路上,有四种群体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请在漫画 “通途”示例中,写出其余的三种社会群体。(3分)

材料二: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3)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唐朝和近代美国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英、美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 (2分)
材料三: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成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4)材料三体现了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什么主张?有什么影响?(4分)
材料四:1913年国会主要党派构成统计表

政党
发起人
所占席数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民主党
汤化龙
25
统一党
程德全
24
(5)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出现什么新局面?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3分)
(6)结合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当时民主政治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五: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物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6
 

(7)材料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什么创举?据上表概括中央人民政府的构成特点,并指出新中国政权的实质。(4分)
(8)据材料三、四、五,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28分)(1)特点: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皇权至上),(1分)雅典是民主政治(1分)。
原因:自然环境;城邦制度。(2分)
(2)奴隶、妇女、外邦人。(3分)
(3)共性: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
不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民主)共和制。(2分)
(4)早期维新派;议会政治。(2分) 促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当时没有实施。(2分)
(5)民国初年出现政党政治活跃的局面。(1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袁世凯控制内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议会方式,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制度。(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6)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1分)原因: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7)创新:多党合作制。(1分) 特点: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原则。(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实质:人民民主专政。(1分)
(8)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起步晚,发展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不可能实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和雅典国家机关,前者属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后者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根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思想等角度分析雅典政治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适用于成年男性公民,未成年人外,还有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外。
(3)通过比较,可知两者的共性: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结合所学,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4)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5)根据材料信息“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说明民国初年出现政党政治活跃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议会方式,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制度。
(6)结合材料三、四,材料三反映君主立宪主张,材料四反映民主共和政体,因此可以得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民主政治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联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7)注意材料信息: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可知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点即可。
(8)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发展趋势,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不可能实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考点:中外政治文明
点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结构: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     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     问题:主要有五大类
(1)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 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5)  简述……的启示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