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3-16 07:32:3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材料一 夫山西饶材、竹、谷、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朱熹是在“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危机面前,有志于重振儒家伦理道德,提出了很多成圣的修养工夫。朱熹表述道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别运用“仁”、“智”的术语。用“智”来表述“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的传统,而“仁”作为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也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这样说过:“若无这智,便起这仁不得。”“《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
——刘克兵、、朱汉民《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知识与道德》
材料二 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爱群爱国爱真理之心未诚也。盖以为道德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前哲不生於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三 在1917年8月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提出“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思想道德必真必实”,主张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道德思想,用新的道德思想重塑国民的道德心灵,以此根本改造社会,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摘编自彭平一、钟翡庭《论青年毛泽东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观点并指出朱熹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就道德和知识的关系提出的主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提出的新道德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道德观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提出的救国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道德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参考答案:
(1)关系:知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1分)
背景: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危机;(1分)朱熹等儒学家有志于重振儒学伦理道德。(1分)
主张:美德即知识。(2分)
(2)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进化论思想。(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意义:冲击了封建道德,促进思想解放;(1分)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运动。(1分)
(3)主张:以新道德来改造社会、拯救国家。(2分)
原因: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追求;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每点1分,最多4分)
(4)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求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次,所给答案,只写出“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单向关系,未进行论证;(1分)
第三层次,所给答案,能够说出“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关系,但未进行论证;或能体现 “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单向关系,有论证;(2分)
第四层次,所给答案能够说出“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关系,但只是单向说明论证;(3分)
第五层次,所给答案能够说出“道德与社会发展”双向关系,并进行了双向关系的论证。(4分)


本题解析:(1)此问要求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另一方面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苏格拉底材料未提及,须利用基础知识。此题的关键词“若无这智,便起这仁不得”,意思说没有智(知识)便不会有仁(道德),这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相似。背景材料中指出“在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危机面前”可见是儒家思想遇到危机,受到佛道德冲击。此题实际暗含三问,“观点”“背景”“主张”。
(2)此问需要学生逐条阅读材料提炼观点。“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即不进则退,没有先进公德,就会灭亡。“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即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即受天演论(进化论)的影响。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新民说》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期间,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方面作答。
(3)此第一小问需要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难度不大,关键词“用新的道德思想重塑国民的道德心灵,以此根本改造社会,达到富国强民”即用新道德改造社会,达到国家富强。第二小问联系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主要史实,政治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进行。经济上民主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平等进化论的影响。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展开,提倡新道德,打倒孔家店,思想解放。
(4)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求围绕“道德与社会发展”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论述,必须有理有据,史论结合。一般分三步,第一步先亮明观点,是什么关系。第二步加以论证,充分利用史实。第三步简单归纳,如“综上所述”,尤其注意要论述双向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梁启超新民说;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毛泽东用新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 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3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伏尔泰等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具有什么历史意义?(6分)


参考答案:(1)财富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3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而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德治;还主张恢复周礼。?伏尔泰与孔子的思想都透露着“博爱”与“人道”等道德精神,但孔子却比他要早两千多年。(言之有理,即可给分)(6分)
(3)?解放思想,冲击专制;?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动员;?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④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解放的斗争,成为世界人民解放的思想武器。(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1)财富观:由材料一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知其财富观是重义轻利;安贫乐道。
(2)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的原因应该从两者主张的相似之处和孔子的思想能够为伏尔泰所用两个角度去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伏尔泰是个启蒙思想家,所以他主要是为了启蒙运动的需要而推崇孔子。
(3)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启蒙运动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启蒙运动的影响主要有:?解放思想,冲击专制;?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动员;?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④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解放的斗争,成为世界人民解放的思想武器;等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启蒙运动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是(   )
A.佛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出自《韩非子·物权》,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皇帝)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B。墨子主张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节葬。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庄子主张齐物论,逍遥。 
考点 :百家争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各流派思想有基本记忆和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与下列选项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北宋张载的“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地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A是协调人际关系的,B是理学的“格物致知”穷理方式,C强调了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精神,因此选择C。D是儒家的义利观,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