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3-15 21:52: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文学艺术,后者侧重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科学研究,后者侧重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政治运动,后者侧重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学术研究,后者侧重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不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其目的是为繁荣新中国的科学文化服务的;而春秋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目的是为当时(国家分裂,动荡不安,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政治主张服务的。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中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指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们则有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这样的设想。……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①16至17世纪的中西方启蒙思想主张日趋成熟与质变
②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西方思想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
③中西方思想主张的不同反映了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④黄宗羲们的主张局限于封建范畴,孟德斯鸠们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西方的启蒙运动和中国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时间差不多,但发展的层次、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一些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属于地主阶级(或封建士大夫)的进步思想;后者法国则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属于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原因: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因此①说法错误,排除后选B。
考点:中西方启蒙思想
点评:运用比较法对比中西方启蒙思想的异同,认识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即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明末清初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观点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其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此种说法最相关的理论来源是
A.理学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道家学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梅兰竹菊之所以被称之为“花中四君子”是因为他们的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民族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作用,所以本题选A,B、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积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同?(12分)
(2)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10分)


参考答案:(1) 融合: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儒家融合。 (4分) 原因: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 佛教与儒家融合是纯粹的民间文化运动。 (4分) 结果: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 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 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 (4分)
(2) 原因: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冲击。(4分)理由: 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 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 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和生活方式的需要。(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可以找出两次文化融合的情况。(2)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实际上应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回答。借鉴的理由依据材料 “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概括。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融合与儒家思想对现代西方的借鉴意义
点评:此题考查的跨度比较大,不容易做。第一问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以及融合后产生的影响。古代中国文化两次融合从时间跨度和方式上都不好把握。第二问则是考查的儒家文化对西方现今的指导意义,需要明白现在西方危机体现在那个地方,同时又要把握到儒家文化的一些特点。理论性比较强。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