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1:47:21
1、判断题 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路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惧色。”这则报道①是珍贵的史料②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 ]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一次伟大发现是指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物质特征:棉布成为主要衣料,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精神特征:注重养生;理学兴盛。
(2)娱乐:看电影。?原因:西方工业文明(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知识,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广泛的思想动员。
(4)观点一: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理由: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体现了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如计算机网络、汽车交通、电视电影等。观点二: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理由:现代生活方式造成了众多社会、环境等问题,如汽车尾气、核泄漏造成的核污染,网络问题泛滥、食品安全等。观点三:现代生活方式既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又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理由:综合上述两种理由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时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史学体例“纪事本末体”。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留,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本一理耳。”
——摘编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欲“寻求政术”,必须“历览前史”,“历史”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胪叙事状”,而应“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历史不是“颂古非今”,引导人向后看,而是“鼓舞民气,启导方来”,引导人向前看。
——摘编自《章太炎历史思想杂谈》
材料二 不断冲破教会的束缚,个人主义得到伸扬,在神面前不再像以前谦卑、恭顺,而是强调人是万物之灵长,“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自信在历史观念上的表现就是,自18世纪以来,历史进步的观点、今胜于昔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换言之,西方人开始对过去,甚至对古典时代,采取了一种蔑视的态度。
——王晴佳《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
材料三 史观是史学研究的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包括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材料四 我国古典书籍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史部中《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正史以外的各种史书称为诸史。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总之,就史料的价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的诸史;正史以外的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的群书。”
请回答:(1)据材料一,古代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什么?章太炎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他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18世纪以来历史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两种史观,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就史料的价值问题,谈谈你对翦伯赞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优点:以事件为中心(或以事件为主线,以记事为主),弥补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足,丰富了史学内容。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2)科学革命的成功(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启蒙思想的普及;工业革命的开始。
(3)革命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全球史观: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近代化史观: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4)正史或正史以外的诸史,是有意当成史料而写的,具有主观目的性;相对而言,史部以外的群书,并非有意为了保存某种史料而写的,无意中保留着或反映出的史实,要比较真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