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1:27:45
1、选择题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心致良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和“内心反省,心致良知”属于心学内容,因此B项和D项较容易排除。关键是A项较难排除,理是精神,气是物质,“理先气后”是两者的共同点,但“理气一体”即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了,因此A项错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纲常伦纪,即为天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和心学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其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此种说法最相关的理论来源是
A.理学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道家学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梅兰竹菊之所以被称之为“花中四君子”是因为他们的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民族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作用,所以本题选A,B、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积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
“人生而是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带着镣铐。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归纳材料一中两国思想家主张的相同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10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8分)
参考答案:(1)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3分)
不同影响:法国的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10分)
(2) 原因: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4分)
“蓝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答出其中两点8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中的相同点:明清时期中国的进步思想家们主要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的君主专制。专制主义十分强大的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进步思想的斗争矛头也是直指专制君主。也可以通过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明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卢梭认为人生而平等,也是反对专制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不同影响可从当时两国的不同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来分析归纳。
(2)根据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中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结合启蒙运动的主张即可说明其方案。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几位思想家都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应以孔子的“仁”说为基础。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给欧洲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明本心(答“‘灵明’即是本心,是良知”也可);致良知;知行合一等。(6分)
地位: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分)
(2)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
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答“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也可);
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
《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任答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4分)
(3)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可笼统回答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6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第(1)题考查王守仁的主要思想主张,材料一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材料二中体现了他的“良知”观,其他的思想如“致良知”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王守仁思想的地位主要有两层,一是他对陆九渊心学的完善,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二是心学本身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第(2)题主要考查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欧洲思想发展史的影响。材料中“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另外关于马丁路德的一些宗教改革主张,如 “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都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关于宗教改革的影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3)题考查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人的相似之处可从思想观点本身的共性、思想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如都挑战了权威,都促进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等。
考点: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