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0:46:13
1、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深情地缅怀那已逝的盛世,其提出的办法是“复礼”,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归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这样,孔子就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材料二、随着周室衰微,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新兴的“士”阶层凭借其丰厚的学识纷纷聚众讲学,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获得统治者的赏识,从而重塑稳定的社会秩序,成为百家争鸣的主力军。
——《浅论百家争鸣的实质——重塑君主专制体制》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8分)
2、选择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3、综合题 (18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2分)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4分)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4分)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
4、选择题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5、选择题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