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0:22:09
1、选择题 当慈禧下旨批准《马关条约》后,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该段材料表明,此后支持变法的翁同龢其根本出发点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C.仇视西方文明
D.反对慈禧太后的统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表明康有为
A.拥护清政府的统治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改革军机处
D.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康有为主张“皇上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可知其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故AD项排除,而C项题干材料并无涉及,故正确选项为B项。
考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点评:百日维新的特点
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人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述,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路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
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兴起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之机,民族危机加剧,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康有为说服光绪帝,其旗号都是“救亡图存”,排除AD项,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因为戊戌变法是改良,不是革命。正确选项为B项。
考点:戊戌变法的目的
点评: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