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3-15 19:33: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学者葛兆光认为汉代儒学的改革,使得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阶层能够代天而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力,下列汉代儒学的主张体现了这一作用的是
A.今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B.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据材料“使得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阶层能够代天而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力”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内容。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对上述材料评价正确的是
①已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②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③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              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由此可以看出顾炎武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以宗法制维护社会秩序,这体现了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①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武帝时代的大创造。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阐述办学宗旨时云:“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科举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然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道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唯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简表

书院
正蒙书院
格致务实书院
求是书院
两湖书院和经心书院
教学
内容
国文、地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
天文、地舆,吏治、兵法、格致、制造
各种西学、算学、外语
经学、史学、地舆、算学、外政、天文、格致、制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三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相对于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有什么变化?体现出什么特点?(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18分)(1)培养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或重建知识分子的道德价值观);强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4分)变化:古代注重经学(或儒学、人文科学);近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4分)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4分)
(2)古代: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近代:学习西方科技、制度,培养实用人才;现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一方面,材料中的“名儒巨公,皆由此出”指的就是要培养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另一方面,材料中的“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指的就是要强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指的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既要学习人文科学,同时也要学习自然科学。重视学习人文科学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而学习自然科学则是学习西方的产物,所以,中国近代教育有变化体现出特点就是指传统与现代并存、但仍然以传统为主
(2)古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是培养皇帝的奴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官吏,加强封建统治者的力量。近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是培养实用人才,例如,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人才等等。而现代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来讲则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教育
考点:近代中国教育?晚清教育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和特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参考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5)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4分)
原因: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要求;儒学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或与时俱进、兼收并包)(4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司马迁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儒学内容广博而缺少精要,难以尽从。但“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儒学用伦理纲常维系封建统治,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理学是宋代由儒、道、佛融合而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新”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
(4)材料中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主专制;“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藐视君主权威;“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这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5)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产生;西汉武帝——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要求;兼容并蓄,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其正统地位维持了2000多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解题时注意紧扣“朱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与题意不合。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着特点。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