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9:33:16
1、综合题 (24分)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6分)
领域 | 信息 |
政治现象 | |
经济现象 | |
文化现象 | |
参考答案:
(1)
领域
信息
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2分)
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2分)
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2分)
(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4分)
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6分)
(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3分)
创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共同主办;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纪念地等的共同参与;CCTV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3分)
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及。(2分,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生活时代前后)的社会政治经济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鲁哀公下令,诸侯祭孔的开始”、“衣、冠、车、琴、书册等”、“按岁时祭祀”等,可以这样归纳、概括,得出以下信息:A.政治现象: ①诸侯强大,通过“祭孔”可以看出;②孔子代表的士阶层不断崛起。B.经济现象:①衣冠车琴的生产;②建造房屋。C.文化现象:①儒学产生,并逐渐成为蔚然大宗;②祭祀文化流行;③制作使用书册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汉代祭祀孔子相关内容——四次祭孔的特点及原因。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汉高祖亲自到”、“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等,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四次祭孔所呈现出的特点,分别体现在:A.皇帝亲自主持祭孔;B.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C.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D.在各级学校开展祭孔活动。之所以呈现出这些特点,缘于当时汉代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具体这样来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政治上,儒学适应了国家不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B.思想上,儒学在汉代,历经汉武帝成为了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人们的尊崇;C.文化教育上,从中央的太学到地方的郡国学校,各级学校的建立,积极推行儒学教育,孔子地位进一步被提高等。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孔子儒学在当今世界影响相关内容——世界对祭孔的继承与创新。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共同主办了‘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等,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当今世界对祭孔实行了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A.继承方面:①比较重视仪式,沿袭了传统祭孔仪式;②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③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B.创新方面:①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共同主办;②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纪念地等的共同参与;③借助当今大众传媒,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祭孔活动实况等。
当今世界祭孔形式的一系列继承与创新,总体上有利于推进儒学的发展。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A.祭孔形式体现出与时俱进,有利于推进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B.祭孔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推动儒学的全球性研究与普及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及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继承·儒学思想的传承·祭孔以及祭孔的继承与创新(课标外)
本题难度:困难
2、简答题 (14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3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5分)
参考答案:
(1)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3分)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2分)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2分)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2分)
(3)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1分)。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2分),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1分)、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1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以概括出政府垄断立法;由“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概括出立法形式多样化;由“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可以概括出保护私有财产。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可以分析出中国法律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由“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可以分析出罗马法保护公民。由“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可以概括出中国法的立法理念是注重等级观念;由“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可以分析出罗马法的理念是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由“刘邦时,法令规 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可以分析中中国法律在经济方面主张重农抑商;由“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可以分析出罗马法经济方面是主张保护商业。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可知黑格尔认为法律也是因时而变的。结合罗马法中的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进行阐述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与中国法异同点比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近日来,针对下图反映的社会问题,我国很多地方展开了“光盘”行动。下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与该行动最为吻合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光盘”体现的是节俭和节用,这符合墨家思想,故选C。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本题立意新颖。难度较小。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温家宝总理曾说:“我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的下列哪一思想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学家提出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政治主张。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朱熹强调:“修齐治平”。其反映的共同主张是( )
A.人本主义
B.经世致用
C.重道轻器
D.积极入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子路请教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致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子路再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以致能安顿四周的人。”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以致能安顿所有的百姓。修养自己,以致能安顿所有的百姓,尧舜也会觉得这是很难做到的事啊!”而朱熹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反映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经世致用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