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18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8-10-17 03:21: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对图中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兴办私学,故C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结合所学可知,ABD项符合孔子的思想,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巨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官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元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五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一陈被秀《(新青年) 
(1)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如何?(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 
(4)据材料五,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怎样看待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5)在进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学说,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提出“仁”和“礼”的学说;(2分)孔子学说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各国,产生广泛影响。(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4分)。
(3)朱熹: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加以弘扬;李贽:否定孔子权威。(4分)
(4)把儒家思想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全盘否定。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2分)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分,言之成理同样赋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分析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所学的儒家的主张归纳总结;回答影响要结合材料“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分析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掌握。结合材料“……巨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总结主张;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分析与掌握。结合材料“至论天下之理,……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归纳总结。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与理解。联系所学及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知陈独秀等“把儒家思想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全盘否定”;结合所学回答影响。
第(5)问,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儒家思想也不例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作为后人,应当正确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历程与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如果你是唐朝的贵族子弟,那么你可能会(   )
A.接触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B.偷偷阅读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小说
C.在街上购买到赵孟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6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6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哪些思想主张是服务于“专制主义”,哪些思想主张体现以民为本?(4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6分
专制主义: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分)
以民为本:孔子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2分)
(2)相似之处: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2分)
作用: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4分)
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2分)
(3)表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6分)
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阶级关系等方面概括回答。诸子百家中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为“专制主义”服务的;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2)明清之际产生了李贽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材料中黄仁宇认为李贽的思想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不能形成丛林”,即难以发展为成熟的理论,社会影响力有限。而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是中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3)依据材料三可知,“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二小问考查新时期中共创立的重大理论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是先秦儒学的特征,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性,排除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排除B;;理学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对董仲舒曾“三纲五常”的继承,不是全新的创造,排除D。理学是以儒家的纲常名教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观点,经过改造后的哲学思辨化的新儒学。因此C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