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巩固(2018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8-10-17 02:22: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康有为曾说,他著《孔子改制考》,则是“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①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③减少变法的阻力                 ④六经皆孔子所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以下思想主张,属于王阳明的是
A.“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B.“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依据所学,A属于王阳明的思想;B是朱熹的思想,出自《大学章句》;C出自《礼记?中庸》;D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王阳明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各派的学说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包括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还可以从材料切入,考查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如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法家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等。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重视民意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他们都提出了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治国应该以民为本,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4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2分)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1分)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2分)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2分)


参考答案:(1)核心:仁。(1分)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
(2)不同:汉:减轻刑罚,断狱从轻;秦:严刑酷法。(2分)
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分)
(3)内容:致良知。(1分)
背景: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或皇帝专制、特务横行、宦官专权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民之陷溺”);伪善流行(或社会风气败坏)。(任答一点,2分)
(4)思想: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2分)
影响:揭露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 材料中文字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直接说明孔 子的核心思想主张是: “仁” 、 “礼”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材料明显反映的是仁政的治国思想,主张减轻刑罚,而秦朝是实行的轻罪重罚。汉朝统治者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统治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王守仁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王守仁理学思想的出现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专制黑暗;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八股取士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可以分析的出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早期的启蒙作用,为以后的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的立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