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1 06:03:48
1、选择题 《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爱人者,人恒爱之”
B.“兼爱、非攻”
C.“春秋大一统”
D.“无为而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大一统”是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出现的历史现象,而材料所考查的历史时期是晚周时期,所以,文中的“原则”当然不包括“春秋大一统”,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这位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表明需要选择的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是主张礼法并施,反对重刑法的,所以答案选择C项荀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等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 ②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儒家
③今必胜昔、以法治国—法家 ④非攻兼爱、节用尚贤—墨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探究能力。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国家如果出现要败亡的迹象,上天会先降下灾祸作为警告,如果还不知道反省,上天又会降下怪异的事情警告,如果还不知道天下有变,国家的灭亡就来临了,这是上天想通过仁爱的君主制止祸乱的发生。由此可以推知AB两项正确,天人合一本身就是对儒学的发展,故C正确,答案选择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认为,明代的精神文化则是适应平民阶级情趣的。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明代心学的发展 ②长篇白话小说的发展
③京剧的出现 ④散曲的兴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京剧的出现是适应平民阶级情趣,但出现于清朝,并非明代,排除④,答案①②③,A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