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1 06:03:48
1、综合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
孔子主张:
董仲舒主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朱熹:
李贽:
说明: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2)朱熹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4分)
(3)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赤壁赋》中云:“盖将自其变者面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老夏戏之,则物写我皆无尽也”。这一观点与下列思想家对应一致的是
A.老子
B.荀子
C.陆九渊
D.朱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外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如何调整、化解各种矛盾成为时代课题,许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下列历史人物的思想中包含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的是 ( )
①韩非子 ②孟子 ③黄宗羲 ④卢梭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大意是:百姓所忧虑的事情,正是我在思考的事情;百姓所思考的事情,正是我要去做的事情。因此,这反映了关注民生的儒家“仁政”思想。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没有体现出,强调对民生的关注。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仁政”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