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8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8-10-01 07:46: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西方早期人文精神各有鲜明特色,其中包括:中国主张在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西方主张判断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下列各组思想家中,其思想符合上述特色的是
A.孟子苏格拉底
B.孟子普罗塔戈拉
C.墨子芝诺
D.韩非子塞内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的比较。解答此题关键是把握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及管件材料“中国主张在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西方主张判断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据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孟子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
①主张理在气先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③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   ④心外无理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8分)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
(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包括社会大变革、经济因素等等。社会大变革指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经济因素指的则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各国为争霸的需要,纷纷养一些出谋划策的士,也就导致了 “士”阶层的崛起。
(2)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的认识是指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例如,材料中的“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作者推崇墨家的“强本节用”主张,例如,材料中的“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的不足指的是法家的“严而少恩”, 例如,材料中的“法家严而少恩”则是直接的答案。
(3)“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百家争鸣时期是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毕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后来的学者大都从“百家争鸣”中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一篇里说:“人们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利益做任何善事,除非是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还说:“饥饿和贫困使人勤劳,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与其在人性论观点方面最相似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某种强制性的力量驱使他们去这么做”“暴力的惩戒使人善良,使得人们达到善和正义的,正是强制的力量”, 表明马基雅维利特别强调强制的力量和暴力的作用,者和韩非子的法制观念相一致,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