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明治维新》考点预测(2018年押题版)(十)

时间:2018-10-01 06:53: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                   ? 
[? ]
A. 议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
B. 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C. 枢密院成为咨询机关而非决策机关
D. 实行君主立宪,天皇解散议会是违法行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
(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维新派(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在变法诏令中没有体现;顽固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2)特点:明治政府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改变社会风俗。(4分)
效果:加速了日本近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但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2分)


本题解析:
(1)联系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受传统束缚太深”指的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维新变法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如康有为托古改制;变法诏令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变法被顽固派镇压而失败等。
(2)第一小问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予以回答。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很快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第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D.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关于17世纪30年代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的史实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吸取中国的经验教训 
B.并没有完全割断同外国联系
C.导致了日本的落后 
D.造成近代挨打的悲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为否定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A项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别,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从l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回答:
(1)中日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2)你如何理解两国改革“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而且“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参考答案:
(1)都面临着内忧外患。外部:西方列强的侵略,主权开始失去。内部:封建主义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
(2)二者都是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的。但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全盘西化的政策。而中国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用来维护的是封建统治。所以一成一败。


本题解析:关键是对比中日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