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11-10 15:33: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3: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材料3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春秋大一统者、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明清之际的思想。从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可以得出材料3提出的新观点。根据所学知识,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学的发展演变,学生要紧扣材料总结儒学各阶段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和所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2分)原因:中国:宗法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4分)
(2)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2分)相同之处: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2分)


本题解析:(1)由材料“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可知,东周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而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古希腊出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考查两种文明发展不同方向的原因,也就是考查百家争鸣和古希腊当时的社会背景,即是中国:宗法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2)考查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实际上考查的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即是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考查明清时期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的原因,即是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与同一时期欧洲思想的比较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深情地缅怀那已逝的盛世,其提出的办法是“复礼”,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归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这样,孔子就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材料二、随着周室衰微,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新兴的“士”阶层凭借其丰厚的学识纷纷聚众讲学,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获得统治者的赏识,从而重塑稳定的社会秩序,成为百家争鸣的主力军。
——《浅论百家争鸣的实质——重塑君主专制体制》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8分)


参考答案:(1)核心思想:仁和礼;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或重视道德教育);(6分)
影响: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4分)
(2)具体表现: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原有的礼乐制度崩溃;士人阶层兴起。(6分)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足以证明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而政治主张则是为政以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从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分析,另一方面是从先秦儒家思想为使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奠基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当时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周室衰微,礼乐崩坏”即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当然原有的礼乐制度也就立即崩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兴起也是当时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至于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一定要从生产力的角度、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去合理分析这个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对于上述材料表述错误的是                    (  )
A.这段话反应了道家清净无为的政治理念
B.这段话反应的是儒家仁德立国思想
C.有反对改革的消极倾向
D.有反对扰民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