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 15:33:52
1、选择题 孔子死后,弟子们为其服丧3年。与这一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孔子死后,弟子们为其服丧3年”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这一行为属于传统儒家学派所强调的“礼”的学说。故答案选择B项。其他三个选项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西汉前期,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扎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下列对此段话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B、当时阶级矛盾已空前尖锐?
C、主张强化文化专制主义?
D、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二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
共同主张。(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
继续弘扬”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10分)
(1)共同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政治方面2分,共4分)
(2)共同之处:都主张国家政权是为民众服务而建立的;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2分)
(3)理解要点:人文主义起源较早且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
17、18世纪发展为理性主义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比较容易,解题的关键是回忆教材知识。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整理提出的,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本书,朱熹逐一对其进行注释,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和《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清时期科举考生必学的经典。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四书》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考点:儒学发展历程
点评:还可以考查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