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11-10 15:22: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五?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3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3分)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3分)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政策:重农抑商;(2)特点: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3)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增幅大,农业生产下降;农轻重比例失调;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变化:农轻重协调发展;(5)因素:通过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导致了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影响:导致了封建地主势力的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小农经济的特点,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材料二说明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可以直接归纳出其原因所在;(3)从材料三图片中不难发现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增幅大,农业生产下降;农轻重比例失调;结合史实可知其原因在于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4)对比材料四内容从所学知识中可以找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总结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应坚持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原则;(5)从材料五的时间特征“16世纪末”可知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导致了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价格革命”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可以直接找出其表现即:导致了封建地主势力的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点评:将古今中西的经济发展现象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和比对,是本题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考查方式不仅能实现对具体细小知识点的把握,还可以实现中西对比,古今对比,在对比中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从而凸显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的考查会成为今后高考采用的主要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 ]
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而安定
B.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D.川西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你也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古代重要的生产工具——耕牛自古以来倍受推崇。题干材料的描述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所以应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960—128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l/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材料中所说的“公元960—1280年间”和“1700—1840年间”分别是指哪两个时期?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8分)


参考答案:(1)宋朝、清朝(2)农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传统的重农思想。(3)经历南北战争和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成为工业世界的强国。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内忧外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甲午战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国力大减。


本题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这两个时期分别对应的是,宋朝和清朝。这两个时期国力强盛。(2)中国在古代世界两千多年一直是最大的经济体,主要原因可以从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央集权和农耕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3)19世纪90年代,没有早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且相继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国力衰弱。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