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一)

时间:2017-11-10 14:59: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儒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选择题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



4、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2007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
材料二    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夫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材料三    近一两年,大众儒学和大众史学,甚至道家、墨家、法家、理学等,成为公众阅读的热点之一。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卖了几百万册。加上网络写手的推波助澜,公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热情似乎仍在升温。……但是,大众史学也面临着某种危机。这首先表现为以央视“百家讲坛”以及部分网络写作为代表的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八卦化的游戏倾向。这种倾向发展下去甚至可能断送大众史学的前途。
——解玺璋《大众史学的危机》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根据材料三、联系现实并结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你如何评价于丹、易中天等人通过“百家讲坛”或网络传播儒学和史学行为的影响? (4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国学”(不限于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可以借鉴的观点? (6分)



5、判断题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