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八)

时间:2017-11-10 14:25: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6分)“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侧重点是“恩惠于民”。                   &来源:91考试网#160;       
——《南阳日报》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主张:仁、仁政、惠民等(2分)。
原因:政治: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改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4分,每方面2分)
(2)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监督。
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分,每方面2分)
(3)必要性:“文革”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2分)
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 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当然是非常多的,但是材料一已经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必须从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进行解答,这是在做题时必须注意的答题范围。所以答案就可以总结为: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惠民等等。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分别是指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其实就是回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即可。
(2)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的主张分别是指:国家学说方面,建立契约式国家,人们可以建立一个政权,但是如果不满意的话人们也可以推翻这个政权。人权学说方面,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法治学说方面,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题主要是考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3)“文革”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两个凡是的方针仍然极大地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当然是非常的有必要了。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极其重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一场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的召开,因为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清代)李毓秀《弟子规》。以上文字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中的?
[? ]
A、孝
B、节
C、悌
D、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地狱天堂”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其中“地狱天堂”是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发展阶段是秦汉时期,秦朝时期儒学遭到严重的打击,而汉代取得了独尊地位,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发展历程·儒学发展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8分)


参考答案:
(1)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2分)
变化: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2分)
(2)变化:地域上,由留欧美为主到留日学生人数上升;(2分)内容上,由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到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为主。(2分)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救国思潮由学西方物质层面深入制度层面;(2分)日本作为东方落后国家,明治维新后国家迅速强大,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2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通便捷;可得1分)
(3)原因:文革动乱导致人才断层;(2分)科学、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分)
措施: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4分,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后一个问联系课本知识,当时的教育格局是“学在官府”,孔子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留学教育的变化从两方面归纳,一是留学目的地由欧洲到日本;二是学习内容由科技到文科。对应变化,分析原因,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救国思潮由学西方物质层面深入制度层面;日本作为东方落后国家,明治维新后国家迅速强大,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
(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原因是十年文革导致中国人才出现断层;再者,邓小平认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对“经世致用”理解错误的是    (    )   
A.学习应求务实
B.重视实际学问,参加社会实践
C.读书人不能脱离现实
D.要求民主共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