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11-05 18:17: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的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重农抑商主要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其到封建主义后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参考答案:(1)经济思想: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工商皆本。(2分)
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2)异:郑观应主张以商立国;张謇主张以工立国,重点发展棉、铁工业。(2分)
同: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1分)
(3)变化:由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展为贸易自由主义政策。(2分)
原因: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分享国家政权,工人群众的支持。(2分)


本题解析:(1)结合材料一和出处,这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映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材料二出自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他的主张是工商皆本,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2)要分析材料、问题和课本三者之间的关系,选取材料中有关信息作答。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在棉铁,而棉尤宜先。”“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可知郑观应主张以商立国;张謇主张以工立国,重点发展棉、铁工业。两人都代表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3)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反映的是17世纪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旨在打击竞争对手荷兰,并由此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反映的是由于工业革命开展,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兴起,加上工人群众的支持推动英国实行贸易自由主义政策。
点评:要懂文字、懂史实、懂整体、懂关键。要学会分析材料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发问的意图、角度和侧重点,从而选取材料中有关信息、结合学过的史学观点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竹枝词》描写了妇女装满蚕丝让丈夫出去卖,而购买蚕丝的是“洋船”。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只允许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
[? ]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D.泉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